那些被“最小阻力路径”困住的人生

2020-08-11

来源:艾菲的理想(ID: xiaoyaolsh)

作者:艾菲



我的一位朋友,她想改变与母亲的关系,但尝试了很多办法都没效果。


母亲爱批评她,每次都会引起她的不满,于是她就反击。母亲觉得她不孝顺,非常生气,两人进入冷战。而每一次的冷战都会让她陷入不孝的自责,虽然自责,但下次这样的桥段仍会继续上演。就这样,不断重复,持续循环,无力破解。


如要深究此中原因,则可追溯到她的童年时代。


我没有这样做,当她向我求助时,我问了她一个问题:“如果把现在当做零,从现在,也就是从这个零点开始创造,你想在你与母亲间创造一种什么样的关系?”


原本,她来找我时,情绪非常低落。但听到这个问题后,她的眼睛有了期待和喜悦的光。


然后,她向我描绘了她所期待的画面:我与母亲手挽手在小区花园散步,有说有笑,我说的是白天工作的事,母亲说的是昨晚电视剧的情节。散完步后,我们给了彼此一个温暖的拥抱。


在进行画面描述时,她的话语里充满了爱和温暖,她的眼睛熠熠生辉,她说在这个画面中她感受到了100分的幸福。


我问:“如果从零开始创造,你想怎样将这幅画面变为现实,实现100分的幸福?”


她想了想后说:“以后在母亲批评我时,我会想她是为了我好,不再跟她顶嘴。每周会跟母亲散步一次,每次散步时说好两人不吵架,要手挽着手,聊聊这周遇见的有趣的事。每周去看母亲时,我会主动抱抱她,虽然以前我从没抱过她,这对我来说可能有点困难,但我还是会做。我还想每次见面时都跟她说我爱你,虽然这句话我以前从未说过。”


就在这次简单的对话后,她与她母亲间的关系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。


现在的她,每次都会主动给母亲一个抱抱,并对她说“我爱你”,而母亲对她的批评也渐渐少了,说话也变柔和了,每周散步让她们的心走得更近了。母亲以往一直反对的决定,现在也不再那么反对了,母亲变得更愿意听她的想法,而不再像以前那样,直接给出批评的意见。


其实,在我们的对话中,我从来都没问过她母亲批评她的原因,也没问过她们冷战的原因。我只是问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:“如果把现在当成零,从现在,也就是这个零点开始创造,你想在你与母亲间创造一种什么样的关系?”


于是,那个出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就成为了指引她找到改变方法的巨大动力,她没有回到过去早已习惯的路径中,重复一次又一次的冷战。相反,因为美好愿景的指引,她选择了从零开始创造,主动选择改变,并因此影响了母亲,形成了一个不断变好的增强回路。


而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?


原因并不复杂:她跳出了习以为常的最小阻力路径。


最小阻力路径


什么是最小阻力路径?


最小阻力之路》的作者罗伯特·弗里茨住在波士顿,来波士顿的朋友常常问他:“当年你们是怎么规划道路的?”(如果你去过波士顿就会发现,那里的街道没有什么规律可循,有很多迂回曲折的街道。)


事实上,波士顿的道路完全是利用既有牛径拓宽而成的。


那么,这些牛径又是怎样形成的?


牛的行走通常是随着地形起伏,找寻最容易的路径,前面有山,牛就不会强行穿越。相反,它会挑选当时最好走的路线,哪怕是要绕到山的另一头。换言之,它的行走路线取决于地形结构。久而久之,牛径隐然成形,行走愈加方便。


所以说,地形结构决定了牛群移动的轨迹。而现代波士顿的都市规划,也正是随着17世纪牛群的行走路径这么走下来的。


可见,在一个结构中,能量往往会沿着阻力最小的路径行进。不但牛群如此,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如此。


因此,最小阻力路径就是在既有结构中,已经走了很多遍、阻力最小、最顺其自然的那条路。


与波士顿道路的形成方式类似,我们惯常使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,其实也是由既有结构中已经做过很多遍、阻力最小、最顺其自然的思维模式、心智模式和行为模式决定的。


而这种被固定下来的模式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最小阻力路径。


因此,对我这个朋友而言,最小阻力之路就是这样一种行为模式:母亲批评她,她顶嘴,然后二人陷入冷战。


正是因为这些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是我们生活中早就形成了的,是我们走了一遍又一遍的,所以它们对我们始终具有致命的惯性吸引力:想要戒烟,却戒不掉;想要早睡,却总是十二点后才睡;不想再训斥孩子,却总是一生气就骂人;想要读书,可拿起了书就犯瞌睡……


如果不能跳脱出来,我们就会持续走在这样的路上,一边埋怨责备自己,一边深陷其中走不出来。 


跳出最小阻力路径


我想,没人想过这样的人生。


所以,就要跳脱出来。


而跳出“最小阻力路径”的最佳方法是:用“塑造者思维”去重塑你的思维、行为模式,甚至是你的人生。


什么是“塑造者思维”?


它说的是从愿景出发、基于零点去创造一切的思维。


它一共有这样两步:第一步是扪心自问“我想要的是什么?”,第二步是从零开始创造。


第一步扪心自问“我想要的是什么?”


“我想要什么?”这个问题看似简单,其实不易回答。


想要回答这个问题,常会遇到两个非常大的阻力。


阻力一: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,虽然他们以为自己知道。


很多人说自己最想要的就是“财务自由”,但其实他们想要的并不是财务自由,他们想要的是实现“财务自由”后的东西。


比如:有人想要的是财务自由后自由自在的状态,有人想要的是财务自由后能做热爱之事的机会,有人想要的是财务自由带来的安全感......


所以,如果你搞不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,就很容易陷入“舍本逐末”的困境 - 绞尽脑汁去追求表面上的“愿景”,却忽略了来自于内心深处的真实渴望以及渴望背后的动力。



阻力二:环境决定论


抱持这种思维的人通常都会这样想:“我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,但它根本实现不了,环境就是这样,所以想了也白想。”


然而,真是这样吗?


现在,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之前说过的逻辑层次理论。


在罗伯特•迪尔茨的逻辑层次理论中,愿景层位于最高层,然后依次是身份层、价值观层、能力层、行为层和环境层。 



逻辑层次理论告诉我们,高的层次总是在不可避免地驱动着低的层次。所以,当一个变化在高层次发生时(比如,我想拥有健康美丽的身材,并且在头脑中非常生动地描绘出了关于这一愿景的画面),它往往就会影响到低层次的行为变化(比如,每周健身三四次)。


相反,如果我们只是在低层次上做出改变,而高层次的意识没有发生变化的话,低层次上的改变常常就会难以持久。


“最小阻力路径”型思维的起点正是图中的最底层,即环境层(最小阻力之路就是在环境层形成的那条最容易的路径);而塑造者思维的起点则是在图中的最高层,即愿景层。


“最小阻力路径”型思维是从既有环境出发来思考问题解决之道的。他思考的是:既有环境与现实是这样的,所以我根本没有选择,只能接受现实。或者是,我已经尝试过很多次了,依然无法改变现实,不如放弃。


而塑造者思维则是从自己的愿景出发来思考问题解决之道的。他思考的是:我想要的是什么?顺着这个问题,就产生了一个非常真实的愿景,以及一副关于愿景的生动画面。因为这是依据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产生的愿景,所以我对它自然是充满了热情和期待,决心要将它变为现实,于是我打算这样做……


许多人坚信环境决定了我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,许多人终其一生也无法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,就是因为他们一直都在运用“最小阻力路径”型思维。


他们认为,正是因为环境,所以无法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结果,但实际上,却有人在相同的环境中创造出了不一样的人生。而在现实生活中,这类人也被称为塑造者,他们不是先看自己身处的环境怎样,周围的人都在做什么,自己能干什么,然后再给自己找个市场定位;相反,他们会先问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(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愿景),然后他们会一直琢磨到底怎样才能把这事干成。


埃隆·马斯克就是这样的人,他想让人类移民火星。有人问他,你学过火箭科学吗?马斯克说没有,我的知识都是自己看书得来的,为了干这件事,我愿意去学习火箭科学。


第二步,从零开始创造


当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愿景后,你就能去创造了。


可是,如何创造呢?


这里,我们可以参考财务上的“零基预算”概念,它说的是企业在编制预算过程中,所有支出均以零为基底,不参考过去的预算和营收水平的惯性,从根本上研究分析每项预算是否有支出的必要,以及支出数额的大小。


一般来说,企业每年编制预算时都是把去年预算表打开,在上面修修补补,做些调整。然而,零基预算打破了这种固有的预算编制模式,它不再参考过去的预算和营收水平,而是从根本上重新考虑需要支付的每笔费用。


这种方式带来的好处是:如果一直参考往年预算进行编制,企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就会非常自然地如法炮制。但如果能从零开始,企业就必须重新思考到底需要什么,不需要什么,以及为什么需要,为什么不需要。


同理,在从愿景出发,进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时,我们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思维方式 - 彻底从零开始去创造。


2018年4月底辞职后,我参加了一个培训课。


上课第一天,老师让我们每人选一张符合自己心境的图片卡。有的同学选了乐团指挥的卡片,有的同学选了几个手叠在一起的卡片,也有的同学选了图书馆的卡片。


而我选了这样一张:画面上的人纵身一跃,从耸立峭壁跳入深海。为何选这张?因为对那时的我来说,深海代表的不是危险,也不是令人恐惧的未来;相反,它代表的是自由、无限的可能,以及自己可以创造的崭新世界。


也许你不相信,在选择这张卡片之前,从峭壁跳入大海的场景就在我的梦中和想象中出现过很多次。这个场景仿佛是种召唤,对我最终做出的选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

记得在我准备辞职时,周围很多人一边佩服我的勇气,一边语重心长地跟我说:“你就这么辞职了,如果一两年后,你又想回职场怎么办?那会非常困难。那时你的职业生涯不但有了一个很长的断层期,你需要做出充分解释,并且那时你的年纪也比现在大了几岁,你所熟悉的工作也有了很多变化,你适应起来会非常困难,到那时,你该怎么办呢?”


说实话,这个问题若没好好想过,我也不敢裸辞。回想11年前,我刚刚硕士毕业的时候,我不仅没有积蓄,没有工作经验,没有人脉,在上海也没有住所。通过努力,在过去11年里,我拥有了现在的一切。辞职两年后,如果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,还得重回职场,那也会比11年前的境况要好很多。因为现在的我不仅有积蓄,有工作经验,有创业经验,有人脉,有住所,有爱的人,还有这些年积淀的一切。11年前,我一无所有时什么都不怕,为什么现在却要怕呢?大不了就像11年前那样从头开始做!再用11年的时间去好好工作,重新来过。为何要怕呢?


这就是从零开始去创造。


如果缺乏这种思维方式,裸辞前的我会怎么想呢?


我会想,奋斗了这么多年,我才混到今天这样,现在是我这些年收入水平最高的时候,一旦辞职,我不但没有了收入,就连四金都得自己缴。折腾上一两年如果没成功,我还得灰溜溜地回到职场,继续朝九晚五的生活。这样,我损失的便不仅仅是这两年的收入,还有这两年的时间,甚至包括这两年我投入的资金。何必呢?我还不如在职场中好好工作呢。


这就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:从零开始创造的“塑造者思维”能在最大程度上打开我们的思路与视野,帮我们跳出“最小阻力路径”,从而去创造之前连想都不敢去想的人生。


最后的话


当遇到问题时,我们可以一如既往的走上“最小阻力路径”,也可以有意识的选择“塑造者思维” - 从愿景出发,然后从零开始创造。


萧伯纳说:“人们总是抱怨他成为现在的自己是因为所处的环境,但我不相信这是因为环境。改变世界的是这样一群人,他们寻找梦想中的乐园,当他们找不到时,他们就会亲手创造。”


希望你也成为这群人中的一员,共勉。 


客户服务 400-8000-800

FESCO服务

FESCO官方

企业级需求
个人级需求

产品名称

预计人数/份数

地 区

姓 名

公 司

电 话

电子邮箱

验证码

提交

请选择产品名称

社保公积金代理

劳务派遣

岗位外包

人事档案和户口相关服务

弹性福利

工会服务

健康体检

保险保障

残保金服务

薪酬外包

外籍人服务

员工档案管理服务

HR共享服务(SSC)

政务服务

招聘服务

灵活用工/众包

人力资源管理咨询

IT外包

法律咨询

员工背景调查

培训学习

其他服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