职场中“隐秘的角落”:压抑过火的张东升,像极了你身边的同事……
2020-07-08
来源:睡前学管理
作者:睡前主创团
张东升,因为把岳父母推下山火了。
《隐秘的角落》一开始,张东升被描绘成一个对家人唯唯诺诺的”笑面虎“,把岳父岳母推下山的杀人变态。 浙大数学系的高材生,一位敬业、专业、负责的好老师。 职场上的履历无可挑剔,甚至在这个小城市里有这样的一位老师,显得有些屈才。 他脾气好。 妻子不爱他了,岳父母也无能为力,他除了唯唯诺诺的争取,也最多是问出一句:“我还有机会吗?” 没人看得出他压抑,他也不会表达愤怒。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,毫不犹豫把岳父母推下山,步步为营地换了妻子的药致她溺亡,还想连环杀死一系列阻碍他的人,最后把自己毁掉了。 知乎上围绕张东升心理问题的剖析,都绕不开一个“好”字。 朱朝阳分析张东升时说了一句话: “这大概就是笑里藏刀,大反派都是这样,明明心里恨你,表面上装出对你很好的样子。” 他的压抑,他明明骨子里有个“坏小孩”,但不敢表达、不敢争取、不敢任性。 而这种压抑造成的心理问题,不只是电视剧的桥段。 在生活中因为心理压抑造成的悲剧比比皆是。 看完全剧,我不为张东升后怕,反而为现代人的心理状态担忧: 因为“微笑的假面人”,一直都在你我左右。 职场压抑: 影响你人际关系的罪魁祸首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: 你经常压抑自己,尽量不表达负面、叛逆、拒绝的情绪和感受; 心底却觉得自己做出了很多努力却没有得到认可,最后还很容易变成troublemaker。 “我已经对你够好了,为什么你还不认可我。” 如果这种念头已经反复出现,小心, 你可能陷入了职场压抑。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就有显示: 在初入职场时,79.5%的受访者感觉受过委屈。 这种“委屈”分别来源于: 机会分配时“论资排辈”(62.6%); 个人意见想法被忽略(48.5%); 总干杂活儿累活儿(44.9%)。 而这些负面情绪,让52.2%的受访者认为,是一种会压抑自己激情和情怀的行为。¹ 24岁的女硕士王某,因为工作压力大自杀了。 谁也没想到,这个6月份从人大商学院硕士毕业,参加工作仅5个月的女孩,会选择用这样的方式结束一生。 “最近工作经常出错,什么都做不好,对自己很失望。“ 王某经常跟自己的姐姐抱怨自己工作压力太大,但是一时解决不了,只能回来跟姐姐抱怨两句。 而和王某是同事的学妹却说,她完全没看出王某有自杀的倾向。 因为她:“温柔、谨慎、稳重、笑起来很阳光。“ 在某种程度上,王某是微笑的抑郁人,把自己的感受压抑下去,但是却没有良好的出口发泄和解决。 其实陈春花老师说过,很多职场人都是带有自我认知障碍的。 尤其对于这些刚刚毕业的“孩子”来说,从学校的高材生变成职场小白,这种过渡本来就是激烈的。 这种认知障碍的一大起因是个人的“自我”过大。 “我认为”、“我觉得”、“我想”,“曾经的我在学校里多么优秀”… 但是每个人过往的经验都不一定是正确的,很多时候负面的经验导致我们认知不匹配,就会开启压抑机制。 而在职场中,这种负面的压抑情绪会造成: 1、压抑会破坏你的职场人际关系 耶鲁大学研究小组曾展示过这样一组实验: 将参与者分为两组,同时阅读诱发负面情绪的文章,一组通过调整思维方式降低消极情绪,提升积极情绪; 一组通过压抑不表达来控制情绪。 通过最终的相关问卷发现: 压抑情绪的人,更难理解对方的情绪,共情能力降低也导致了双方关系的损坏。 简单点说,其实这样的压抑情绪在生活中也很常见。 身边关系稳定的情侣分手了,原因是“我已经给了他很多机会,但是他一而再再而三的这样。” 一次次压抑的累积就是爆发,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。 更严重的是,长期的去压抑自己的情绪,可能会降低了和人情感连接的能力。 你会get不到对方的表达与思想; 在可以包容的关系中,还能任由你发散情绪,但是回到了职场当中,就导致了很多严重的问题。 领导、客户、同事,巨大的关系网在等待情绪压抑的你,惴惴不安的表达和焦虑感,只会毁掉你工作的热情。 2、压抑会让客户、同事不信任你 这里的真实性,指的是个体“做真实自己”的程度。 真实度不仅能能影响个人“认识自己,并悦纳自我”的各个方面,也会直接影响到人与人的相处。 英剧《黑镜》里曾经有过一个故事: 未来世界人与人的关系都成了“打分机制”,人类为了得到高分获取更多的社会利益,都成了假笑的男孩女孩。 《黑镜》中女主因为低分被拒绝 也正应证了荣格提出的“人格面具”概念: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可,人人都会公开展示自己好的一面。 这会造成什么问题呢? 有些人,你看着他很好相处,接近了却觉得处处防备; 双方接触起来的能量流动不流畅,产生不真实感,从而降低了关系满意度。 之前一个很有热度的讨论:离职后,同事居然拉黑了我。 文中的主人公觉得同事很假,平时特nice的一个人,却在离职后跟自己迅速划清界限。 职场里,你或许没那么喜欢一个人,但是理智里“我们是同事,要保持好关系”,这个想法本身是暗藏压抑机制的。 你被职场的关系“绑架”了,但是脱离了职场关系,你就释放了。 所以“拉黑”动作虽然让你不再压抑,但也降低了你的可信度。 在职场中,可能会因为这种低真实度的行为,导致外界对自己的可信度降低; 无法正确、顺畅的表达,就会让你变成令人讨厌的假人。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,要更加主动的去观察员工的状态,如果这种压抑情绪一直存在,对公司的发展也是有害无益的。 打破自我认知障碍: 让员工学会主动表达 员工的职场压抑情绪不是短暂形成的,往往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变阶段。 公司可以在日常中教他们一些简单的方法,让他们慢慢的化被动压抑为主动表达。 1、化“I”型沟通为“U”型沟通 沟通中人总是本能的关注自己,说“我”有关的一切,却忘了“你”(倾听者)的感受。 “I”型沟通会让人不自觉的感受拿到了主动权,进而充满攻击性地作权威判断。 这时候尽量把沟通的句势化为“你”开头。 如果你肚子疼,跟亲密的人表达不舒服,你是希望听到他问: A、啊说说你有多疼啊? B、我懂,你现在真的很疼…… 疼痛是无法通过他人之手立刻解决的,这时候无非是需要一个情绪上的抚慰和共情而已。 U型沟通,就是把局势的重点,放在“你”——你沟通的这个对象身上: 你真的很有意思,可以再说说吗? 看来你真的很难过呢 试试这样的方式,会让对方更愿意跟你表达他的感受。 2、打破自我认知障碍:勇敢表达 现在就业的主体大都是90后一代,他们很真也很有主见,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他们往往不是一张“白纸”。 面对一些充满个性的涂鸦画,公司的管理者要学会让他们表达出来。 可以通过团建、游戏、绘画、心理测试等等方式,首先让他们主动看到自己的想法,然后再一一沟通。 打破自我认知障碍的第一步,首先是要意识到“自我”。 正常情况下,他们却会带着职场的人设,不愿意被人看到这一面,因此轻松愉悦的沟通、游戏环境才更加的重要。 3、学会对自己“劣势管理” 斯皮尔伯格的《大白鲨》当时经常遇到“主角”罢工—— 最重要的大白鲨总是掉链子:不会游泳、撕咬、设备短路,现场经常手忙脚乱。 斯皮尔伯格在意识到这个劣势的时候,困境就在眼前。 但是大家都知道最后的结果: 《大白鲨》最后非常成功,成为了非常经典的电影。 其实是斯皮尔伯格认识到:会让你害怕的,往往是看不到的东西。 所以这只大白鲨只在最后出现,吊足了观众胃口,在淡季上映也大获全胜。 很多时候我们会想弥补、消除劣势。 但是劣势真的就是“不好”吗? 如果当年的斯皮尔伯格也是拼命的想弥补劣势,修补道具,最后《大白鲨》没有成功,反而变成了一个他失败的借口。 不如学会在工作过程中,擅用自己的“劣势”: 你是一个内向的人,不会应酬,不会沟通,那就把自己的表达内化、文字化。 尽量少安排在需要应酬的场合,而是做好方案直接在对方公司沟通拜访,会显得你更加的专业、从容。 压抑的人: 接受你的敏感,允许自己犯错 没有人天生压抑。 压抑的人,往往都有着敏感的心灵,需要我们去正确的引导和理解。 事实上,压抑的人在某种面相上,都是有着非常敏感的内心,他们更懂得反思,复盘。 但是如果不会擅用压抑,就会造成你在职场中:不被信任、无法建立长期的关系。 通过U型沟通、活动中打破自我认知障碍、劣势管理,能让你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,从而化“劣势”为“优势”。 每个人职场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压抑情绪,但是绝不应该让这种隐秘的角落,拖累我们职场成长的脚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