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业3年,月入10万:职场上混得好的人,都懂这5条人生铁律

2020-06-01

来源:进击的阿秀(zchxuexi)

作者:阿秀

我一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:为什么明明很多人非常努力,但就是成长不快,也赚不到钱?


也许有人会感觉不适应,怎么直接谈钱,这么直白。


嗨,谁都别装。成年人努力工作,谁不是想着多赚点钱,给自己和家人更好的生活,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?


当然,如果你说「我工作就是为了奉献世界」,那另当别论。


现实就是,90%的人都是前者,当然这也是比较务实的态度,先把自己的钱赚下,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幸福生活,才有机会奉献世界。不然自己都吃不饱饭,你能给世界做出什么贡献呢?


但据我观察,很多人尽管非常努力,回报却跟努力不成正比,因为 80%的人只会使用蛮力,根本不会学习和工作,成长速度慢,导致赚钱速度慢。


就像前几天一个做知识付费的朋友给我打电话,跟我聊了聊他的困惑,为什么工作了 4 年,但是工资却一直上不去?


他是不努力么?不是,他非常努力,每周都工作 6 天,每天都工作 12 小时以上。不光努力工作,他还努力学习,经常参加各种的培训班、线下课。


但是拼来拼去,他的成长却始终不明显,一个很直接的指标就是工资上不去,就连公司里新来的 95 后,干了 1 年后工资都比他高了。


毕业这么多年,工资涨幅微乎其微,再看看当年跟自己同期毕业的很多人,都已经远远的把他拉下了。看着同学们都买车买房了,自己还在北京租次卧,而且自己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,未来能不能娶得起媳妇儿都两说,不着急才怪。


以前他觉得,工资低一点没关系,趁着年轻,能多学点东西也好。但是努力了这么久,他学到的似乎都是半瓶醋,很多项目都做的稀稀拉拉,同期入职的几个同事都做到中层了,而他还是做执行。


在智力相当的情况下,如果你的成长速度慢,那就一定是你的策略、方法出了问题,所以导致你不能光速成长。


明明很多人的牌差不多,但是有些人打着打着就翻盘了,而其他的人只能在原地徘徊。


回想我毕业以来,虽然也有不少挫折和失败,但总体上成长速度应该超过了 80%的同龄人。


毕竟我当年刚在北京某报社入职的时候,月薪仅有 1962 元,做到月入10w+,实际用了不到 2 年的时间。


今天这篇文章,我就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,我这 3 年以来总结的几条能够让你光速成长的定律。



如果不能快速进化

那你就只能束手待毙


很多人成长比较慢的原因,恰恰就是没有认识到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,所以不学习。


但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,我们正处于一个加速进化的时代,如果你不能快速进化,那就只能束手待毙。


你可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在贩卖焦虑,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,这是时代的趋势。


在封建社会,读书是奢侈品,只有少数人能够接触到知识,成才的道路是非常有限的。


但也不是每个能读书的家庭,都有读书种子,所以只能优先供养部分读书种子,然后通过「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」的策略,带动整个家族的繁荣。


比如曾国藩就是这样,他出来了,就把兄弟曾国华和曾国荃带出来建功立业。除了在三河镇阵亡的曾国华,曾国荃混得非常不错,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也不错。


大家应该看得出来,在知识稀缺的年代,普通人想要逆袭就只能通过这种「代际择优」的累加式进步。只能是这代人当个小地主,下代人供出个秀才来,再下一代人考个举人,一人致富带动全家族致富,逐步地实现跃迁。(也有一步登天的,但毕竟是少数)


教育稀缺的年代,社会上升渠道自然是狭窄的。


但是自从工业革命以后,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以后,情况发生了更显著的变化。


每个人都必须接受教育,每个人都能够接受到知识,这个「择优」的过程就不再是发生在少数家族的稀罕事儿了,而是发生在最大范围的民众中间,出现顶尖高手的几率也就大得多得多了。


但问题是,现代社会的竞争,本质上是人和其他人的竞争,不管你有没有进步,如果别人在同赛道跑得比你快,那你就相当于失败了。


在比较传统、落后的地方,可能还是在看谁的家族有牛人,谁就能够垄断上升渠道。未来,一定是那一批认知更高,学习和适应能力更强的人,垄断上升渠道,甚至定义「优秀」的标准。


这也很好理解,只有跑得最快的人,才能定义什么叫「快」。


我朋友苦恼自己的孩子要上很多辅导班,我劝他顺其自然,不必给孩子报那么多辅导班。


但是朋友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,「优秀」的门槛已经越来越高了,在我们那个年代不上辅导班也能考上 985、211,因为竞争者当中很少有上辅导班的。


但是现在大多数孩子都在上,如果你的孩子不上,那就很可能在竞争中失败。


优秀的门槛越来越高了,不再是随随便便就能达到了。


这样的竞争,不仅仅发生在大中小学。当你走上社会之后就会发现,学习知识更快,适应新环境更好的人,一定是那个走得最高最远的人。


以前我们或许还可以说,最高贵的成长是优于过去的自己,但是现在你必须学得比你的竞争者更好更快,否则你就可能失去先机。



只有跟标杆碰撞

你才能够真正成长


很多人有个毛病,习惯通过否定别人,来彰显自己:


别人赚钱多,那不过是运气好、入行早,我入行早的话肯定也行;


别人业绩好,那不过是嘴巴甜、有背景,我要有个好爹也早发了;


别人事业大,但你觉得他肯定有 BUG、没未来,我可比他安稳多了……


这些人说的有错么?当然没有,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十全十美,你用显微镜去审视任何一个人,他必然有缺陷。


但问题在于,就算你说得有道理,又有什么用呢?对于那些比你强的人,你再怎么冷言冷语,也影响不到人家,更何况还会妨碍你向别人学习。吃亏的是谁,你仔细品。


我很喜欢电影《一代宗师》,但对里面的一句台词却不是很同意,就是那句流传很广的「见自己,见天地,见众生」。


我认为这句话的顺序应该倒过来,因为很多人一辈子最不了解,最不愿意深究的,恰恰就是自己。


而且就像山本耀司说的:


「自己这个东西往往是看不见的,你要撞上一些别的什么东西,反弹回来,才会了解自己」。


如果你始终不能够看到那些比你强的人,你只会面临两种命运:


第一,不知道世界上有无数比你强的人,你就会慢慢地飘起来。但气球飘得再高,也逃脱不了漏气坠落的宿命。

第二,没有榜样的你,就像没有灯塔的轮船,你也不知道该往哪里去,你会感觉非常迷茫。


简单来说,当你的生活中没有榜样的时候,你要么容易迷失方向,要么就容易停下脚步。


所以我认为一个人要想成长,就要把那句台词倒过来,先见众生、天地,最后才能见到自己。


对于普通人来说,他的能力决定着,社交圈层里缺乏比自己势能强很多的人。


当周围好不容易出现这么一个能人的时候,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把对方拉下来,嘲讽、看笑话、使绊子……我不如你,我就要强迫你回落到跟我一样高。


但我认为更好的策略应该是先学起来,就算不能跟他一样强,也要跟他差不多强。


如果你的社交圈层中没有这样一个榜样,那就去网上寻找一个你看得上、信得过的榜样,压住你所有的喷子心态,带着求道之心去学习。


当你是喷子心态的时候,你会丧失很多机会;当你是开放心态的时候,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值得探索的东西太多了。



最快的学习方式:

围剿式学习


我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:


老师,我想好好学习一下 xxx,你能不能推荐一本书?


我必须要说,我很喜欢读书,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,读书是一种相对较慢的学习方式。


一方面,很多人读书非常慢,不要说完全吸收,就是读完一本书的主要内容都要花很久;另一方面,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千差万别,靠自主学习实际上很难应用到实践。


当然我这并不是否定读书的作用,但是从功利点的角度来说,读书的性价比很高,但是效率、效果就很难保证。


我认为更优质、高效的学习方式,是围剿式学习,就是我们前面说的,找一个你看得上、信得过,也愿意帮助你的榜样,全面模仿、借鉴他的一切优秀习惯、思维等。


如果能够找到一个贴身教练,言传身教的指点你,那你的成长速度无疑会是光速。


读人,要比读书效率高得多。


当然,如果你在生活中找不到这样一个人,那你可以在网上找到这么一个牛人,通过学习他的演讲、文章、访谈,全面的学习他身上优秀的东西。


我曾经写过低调大佬段永平,我曾经发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。


段永平是第一个拍下巴菲特慈善晚餐的华人,当时有记者问他,拍下这个晚餐是不是为了向巴菲特请教投资之道。


段永平淡淡地说,自己如果想要学习巴菲特的投资之道,看他的演讲、股东信和文章就好了。拍下这顿晚餐,单纯是想当面向巴菲特表示一下感谢,感谢他能够传播自己的投资之道,给了段永平很大的帮助。


从那以后,我也给自己找了很多围剿式学习的对象,比如段永平、脱不花,都是我学习的对象,虽然我的学习也还在很初级的阶段,但是至少我跑起来了,就已经感觉受益匪浅了。



抢占式学习:

求乎上者,得乎中


改变命运并没有那么难,实际上就是在复杂系统中,找到能够改变全局的关键节点。


在赚钱和学习当中也是一样,80%的因素一点都不重要,真正重要的是 20%的关键节点,攻克了这最难但最有价值的 20%,全局问题都会迎刃而解。


我之前在一个老师的书里看到一个词,叫「抢占式学习」。


这个老师举了个例子:


有个朋友,买了一套柏杨版的白话《资治通鉴》,用一年时间看了两遍。结果呢,感觉是打通了任督二脉,写什么都下笔如有神。


可想而知啊,即便是看了两遍,里面那些具体的历史知识,他未必能记住多少。


但是作为通读过《资治通鉴》的人,那个文化视野的广度、对人性理解的深度,肯定是和原来不一样的。这就是“抢占式学习”的意思。


当然我不是说想学写作的人,要看《资治通鉴》,而是说锻炼写作并不是上来就学所谓的文笔,关键的是提升自己文化视野的广度和深度,以及对世界、人性的洞察力和敏感度。


你用巨大的精力解决了关键少数问题,看起来不划算,实际上使用少数时间解决了全局问题,划算得很。


当你想要快速学习的时候,一定要找个关键节点。难度大不可怕,甚至越难你就越应该高兴,因为难度越大意味着收获越大。


比如说,你想要学习心理学知识,就花一个月阅读完所有大学心理学通识教材;你想要提升写作能力,就先定个一年 100 篇的写作目标。


你要说具体的用处,可能没那么明确,但是站上一个高地之后,回看原来,那能力肯定是涨了一大截。


虽然我以前并不知道「抢占式学习」这个概念,但在实际操作中一直是这么干的。


比如当年我考研的时候,因为发现自己阅读理解很差,就集中背了 50 遍单词,单词书都翻烂了,结果阅读理解水平暴增。


比如我当年刚开始做微信公众号的时候,我发现自己对公号写作一无所知(我是做微博账号起家),我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,把我认为好的几个 KOL 的文章,从第一篇看起,阅读几百篇文章,仔细分析他们的成长轨迹。


曾经有个星友给我发了一段私信:


我出身普通家庭,我知道学历对我这样的孩子非常重要,所以我很想考北大,改变自己的命运。


但是感觉北大太难了,万一失败怎么办,要不我还是考北师大吧。


过了一段时间又说,哎呀北师大好像也很难啊,我要不考个普通的 211 吧。


过了一年再问她,根本连考都没考,因为考研本身就很难,所以只能放弃。


我其实很想问她,你费这么大劲,是想要一个退而求其次的结果么?


不管是学习还是成长,其实都要有一个直取核心的态度,就选哪个你最想要的,即便是很困难,但是当你努力走了很久之后,相应的你也会发现收获非比寻常。


这就是我常说的,不管你有没有上等福,一定要发上等愿。



每日复盘:

学习永远是为你自己学的


前一段时间,我在一个群里无意看到一个对话:


有个小编在抱怨领导让她每天写日报,她总觉得自己没啥可写,之后每天记记流水账,认为领导增加了她的无效工作量。


因为都是朋友,我说的也比较直白,我说每日复盘,是成长最快的策略之一,你应该庆幸有人能够监督你,每天让你写复盘笔记。


她为自己辩解说:可是我实在没啥可写的啊,感觉一天啥也没干啊。


诶,完全没啥可写,这不就是最大的问题所在么?


这要么说明,你的工作都是机械重复,对你来说既没有价值,也没有提升,你应该换工作了;要么说明,你对自己的工作熟视无睹,哪些地方是好的,哪些地方是坏的,你对此一无所知,那就更是问题了……


每日总结看起来是有点麻烦,但实际上是让你成长最快的策略,因为大部分人忙起来之后根本不会思考,自己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,以及怎样改正。只会想怎么完成这个工作,然后去娱乐、睡觉。


于是,需要提高效率的地方没提高,需要加强的地方没加强,需要舍弃的地方没舍弃,日复一日让「忙碌」麻痹了自己,觉得自己十分辛苦,可是却一无所得。


这里大家要注意两点:


第一,复盘是客观研究,你是怎么到达这个「终局」的,而不是分析利弊,最后成了甩锅大战。


我曾经受邀参加朋友公司的复盘会,每个人上来就分析,项目失败的原因,三点利五点弊,我干得好别人干得差,结果就发展成了甩锅大战。


但复盘的关隘在于,你要客观的分析,你们是在什么时刻做出了什么选择,以及为什么做出了这种选择,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,而不是分析造成结果的利弊因素。


第二,复盘的意义不是形成报告,而是要更好地指导实践。


很多人写复盘报告,就是为了形成报告,把这件事情当成一个任务,好像写完了就万事大吉了。


但实际上复盘的目的不是为了总结过去,而是为了指导未来,在复盘当中提出的问题要快速解决:


当下解决不了的,一定要排期解决,时间期限要明确;


正面解决不了的,一定要迂回解决,有问题不可怕,可怕的是漠视问题;


自己解决不了的,一定要求人解决,问题当前脸面向后,解决自己的问题要比面子重要得多。


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,如果你能做到本文说的这 5 点,你就会成为一个学习飞轮,你的成长会越来越快,你赚的钱也就越来越多。


image.png

客户服务 400-8000-800

FESCO服务

FESCO官方

企业级需求
个人级需求

产品名称

预计人数/份数

地 区

姓 名

公 司

电 话

电子邮箱

验证码

提交

请选择产品名称

社保公积金代理

劳务派遣

岗位外包

人事档案和户口相关服务

弹性福利

工会服务

健康体检

保险保障

残保金服务

薪酬外包

外籍人服务

员工档案管理服务

HR共享服务(SSC)

政务服务

招聘服务

灵活用工/众包

人力资源管理咨询

IT外包

法律咨询

员工背景调查

培训学习

其他服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