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对不起,你还没到被针对的level”
2019-07-03
来源:Jenny乔本乔
作者:Jenny乔本乔
每年招聘季都是公司的多事之秋。送走一波旧人,迎来一批新手。新老交替,最大麻烦就是沟通成本太高,如果再遇上一两个被害妄想症,用鸡飞狗跳来形容真的不为过。
我们公司最近就来了一个去年毕业的姑娘,入职不到一个星期就开始抑郁,每天在办公室里唉声叹气,和她说话也神情恍惚。 领导派我去和她谈谈心,我问了半天,她才战战兢兢地说,同事们好像都针对我。 我问她怎么发现的。 她说:她们回微信的时候,爱搭不理。 我又问,怎么个爱搭不理法。 她给我来了一句:不是“嗯”,就是“好”,可对别人都是一口一个“亲爱的”,明摆着对我有意见。 听得我无言以对。 后来这事儿在办公室传开,对面的同事问我,这姑娘是不是工作量不饱和。 可偏偏,职场就是有这么一种人,总觉得自己被害惨了。 公司裁员,女员工走得多就觉得是性别歧视。同事聚会自己没有被邀请,觉得是大家是孤立排挤。升职加薪失败,总觉得是别人偷偷搞小动作。被老板批评总怀疑是自己同事故意害自己。 每天还要来上几句灵魂拷问: “他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?” “公司发的邮件到底是不是针对我?” “他们为什么总背着我开会” 讲真,办公室的斗争从来不少,可没人会对一个孩子下手。 说得狠一点,你这个级别还不值得别人排挤。 公司不是戏院,要演回家演 这种被害妄想在职场新人中比较常见。 不少年轻人因为一句“职场水深”,生怕淹着自己。 前段时间,一个实习生画的漫画火了。 因为同事不陪她吃饭上厕所,奶茶没带她的份,让她觉得职场人都好冷漠。
连她自己都知道自己很矫情,可还是管不住思绪纷飞,大家的冷漠一定是没把她当成自己人,不相信她能转正,才不把她看在眼里。
职场从来不是什么温暖大家庭,也没人有义务让你干得舒服。
闺蜜也曾经跟我吐槽过公司里一个年轻人,名校毕业,领导器重,起步就让他跟大项目。可这个孩子,时不时在办公室失控,质问大家是不是因为他是新人就故意为难。
不知道的以为他受了天大的委屈,结果只是因为同事总是不回他的微信。
闺蜜无语地调教:不理你,倒是追着问呀。
在这个年轻人眼里,自己被潜规则了。
可实际上,新人应该主动,不过就是职场最基本的规则。
马未都在《职场是个技术活》中讲过职场真委屈和假委屈。 真委屈是指明明不是你的错,但是你背了锅,明明是你的功劳,却安在了别人的头上。而假委屈就是矫情。你觉得自己特委屈,但是同事和领导觉得很正常。 比如,一个员工因为开会迟到了30秒被老板当着所有人的面给请出去了,挺委屈,就差了这么一会功夫。但从公司的角度来说,迟到一分钟和迟到十分钟是一样的。 仔细想想,其实这种被害妄想很多都源于幼稚和自卑,带着学生思维走进职场,总想让别人哄着你,能力又配不上瞎想。 可是,每个人都挺忙的,没人有时间针对你。 总怕被刁民害的,就是刁民本人 年轻人难免稚嫩,但是这几年我发现,被害妄想症不分资历和年纪。 老板要是戏精起来,更恐怖。 同事前两天给我讲了个业内笑话。说是一个竞对的老板天生戏精,业绩上不去就总觉得是我们在捣鬼,每次媒体铺天盖地的黑稿,总说是我方故意泼脏水。 起初我们都不明白,为什么这人有这么强烈的被害妄想症,后来一问才知道,这人一辈子就靠下黑手出位。不好好做产品,没事儿就喜欢黑别人两句,再搞点猫腻小动作。 对下属同样疑神疑鬼,据说还专门设立了一个部门排查卧底,找谈话、做测试,就爱让员工表忠心。 据说,这几年身边人才流失不少,大家都说,用不着别人出手,自己人就能把公司搞垮。 他让我想起苏东坡和佛印的那个故事。 苏东坡问佛印,你看我像什么。 佛印说:我看你像尊佛。 苏东坡大笑:我看你像牛粪。 苏东坡回家,向苏小妹炫耀,被苏小妹鄙视了一番,见心见性,他心中有佛,你心中只有牛粪。 从心理学上说,人总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思投射到别人身上,你是什么人,就会觉得别人是什么人。 那些总觉得“刁民要害朕”的人,多半是心术不正。 手上勤快点,心里戏就少了 人之所以不受控制地“想太多”,说到底其实是用错了力。 就拿最近热搜上那个被清华物理系研招“歧视”了的姑娘来说,因为心情难以平复,又理解不了自己的失败,只好用性别歧视来解释。 关于如何看待这件事,有一个评论很到位,“老师可能是因为觉得她高分低能而挂她,她却只看得到自己性别为女。” 女孩后来自己也承认,是自己 “努力错了方向”。 所以,我一直说,没事儿的时候,一定要给自己找点事儿干。多动动手,心就静了。闲得太久,容易戏精上身。 你把精力多用在正事上,自然就不会无聊到把同事的一个眼神解读出N种含义,更不会在乎别人和你聊天的语气。 人在职场,得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,真想害你的人都是不动声色的,能让你看出来的针对,八成是你胡思乱想。 退一万步说,真有人要害你,应对之策也是让自己多长点本事。坏人也不傻,你比他好一点的时候,他会害你。你比他好很多的时候,他就会来吹捧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