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求求你,别再夸我了”

2019-03-28

来源:国馆(ID:guoguan5000)

你那么用力夸我,我怎么就高兴不起来呢?


近日,“夸夸群”风靡北大清华等高校。在群里,你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痛苦,然后组员就会用各种方式夸你,表扬的话好笑又减压。
image.png
image.png

目前,微博上关于#夸夸群神仙操作#的话题,已经有3079万的阅读量,各大高校的夸夸群也爆满,清华北大甚至举办了一场关于夸夸群的辩论,掀起了全民互夸热潮。

image.png

image.png

有人说,夸夸群爆火的背后,是“求表扬”的刚需,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压力大,缺少表扬,去互联网世界里求表扬,放肆快乐一下。

 

可是,我想说,现实生活中的我们,面对表扬压力更大!我们甚至在抵制被表扬!


我们渴望表扬,却又害怕表扬

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是一群渴望表扬却又害怕表扬的人。

 

中国人排斥表达真情实感,因此父母对子女奉行抨击式教育,导致长大的我们不敢接受表扬。


导演姜文做客《十三邀》,当他被问到“你这么多年,遇到最大的失败是什么?”时,他竟然说:“和母亲的关系一直都处不好,不知道怎么能让她看见我做的事情高兴。”

那一年,他将考上中戏的消息,兴奋地告诉母亲,母亲没有任何表扬,而是“啪”的一声将通知书扔在一边,说:“你那衣服还没有洗呢,别给我聊这个。”

image.png

母亲总是爱说别人拍的电影不错,却不爱看他的电影。

 

后来,姜文给母亲买房子,她也没有很高兴,住都不住。

image.png

姜文坦言,自己在生活中其实很不自信,是一个不会生活的人。

 

作为中国最有价值的演员和导演,姜文也无法掩饰内心得不到母亲表扬的遗憾。

 

小时候缺少表扬,长大后的你一听到别人的夸奖,你会哑口无言,觉得很惊讶,觉得自己配不上夸奖,拒绝别人的表扬。

 

你害怕被表扬的样子,就像太宰治所描述的:“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,碰到棉花都会受伤,有时还会被幸福所伤。


你越表扬我,就是越不理解我


上一代父母,吝啬表扬,无情打击孩子。

 

如今这批“被打击”的孩子长大了,为人父母之后,一个劲儿地表扬孩子,从“表扬缺失”走向了“经常表扬”。

 

中国的教育家引入西方的“快乐教育“理念,说服家长们要对子女要多赞赏、表扬和鼓励。然而,这种方法并没有效,我们更害怕表扬了

 

表姐的儿子小智上全日制高中,平常跟爸妈很少沟通。

 

每次周末回来,表姐都会对孩子各种表扬,认为这样能跟孩子更亲近点,对他成绩有帮助。

 

于是孩子能在每个周末听到各种花式表扬。“你真棒,你班主任都夸你了!”“你真聪明,考了80分,我相信你下次能考到90分的!”“我怎么生了一个这么聪明的孩子啊,跑步拿了第一名!”

 

但是表姐最近跟我说:“小智每次在饭桌上都不怎么讲话,你说我都这么表扬他了,怎么还是不开心呢?”

 

我给小智打了电话,谈了谈心。

 

关于表姐的困惑,小智说:“我妈越夸我,我就觉得她越不理解我。其实我并不聪明的。我考得好是因为我勤奋刷题,我跑得快是因为我每天都练习长跑,我清楚地知道我的优势在哪里,但是妈妈却不知道,我有点难过。”


你越表扬我,就是在告诉我,你有多不了解我。

 

真正的表扬,是出于爱和信任,而父母的不会夸,反而让我们感受到不理解,感受不到爸妈的真心。


你越表扬我,长大后我会越难受


之前,有专门机构做了一个《大学生自杀问题调查报告》。

 

报告显示,大学生自杀率是一般同龄人的2-4倍,自杀原因之一是:大学生一路顺风顺水,一旦遇到挫折比同龄人更易产生挫败感,压力也更大。

 

改革开放后的大学生是一路被夸大的,而中国人习惯乌托邦式的表扬,并不会理会表扬的后果

 

如果我们很优秀,父母老师和身边人都会各种表扬,他们觉得,你值得被表扬,而且越表扬你会越好。

 

而真实情况是,他们的表扬一直在放大我们的好品质,却忘了,我们也是一个正常人,我们也会生气不开心。

 

知乎上有个话题叫“我就是别人家的小孩,为什么会自卑?”

 

其中一个高分回答是:“过度的表扬是有害的。当一个人被夸奖时,往往强调的是好品质:聪明、优秀等等,那么与这些品质对立的成分:自私、调皮就会被压抑。他们不知道自尊来源于好我与坏我的整合,无法接纳坏自我,所以他们无法自信。”

 

如果我从小知道,乌托邦式的表扬会让我长大更难受,那我宁愿不要这种表扬。


image.png

小时候有乌托邦式表扬,而社会上的捧杀式表扬也屡见不鲜。

 

我朋友过五关斩六将地踩上公务员大军的独木桥。刚进单位时,老人们也纷纷夸奖新人年轻聪明,当时我朋友认为老人们是在真诚地表扬他们,开心地接受了。

 

时间久了,听着那些真真假假的夸奖,朋友说当时他真的以为自己才华横溢。

 

后来领导听见老人对朋友的夸赞,认为朋友工作流程已经熟悉,就布置了一篇报告给他,他绞尽脑汁地写完,最后却被领导骂了个狗血淋头。

 

他想跟老人请教,但是他们都推脱自己工作多,不能帮忙。朋友只能加班加点收集材料,最后才勉强过关。

 

那是朋友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别人的夸奖不一定都是善意的,也有可能是处处给你戴高帽抬举你!

 

表扬少了真诚,那是虚伪和敷衍;少了真实,那是捧杀。

 

生活已经如此艰难了,为什么连表扬都要去提防?


抵制表扬的背后,是在抵制劣质表扬


威廉·詹姆士说过,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。好的表扬是会让人开心放松的,但是在当代社会里,我们听到表扬,反而感到压力和不自在。


因为,中国人,不太会夸人。


抵制表扬的背后,其实是在抵制劣质表扬。


朋友小敏刚大学毕业,去了一家国企当行政人员。


最近她学到了用各种不同颜色的标签将文件分门别类的小妙招。正好领导让她帮忙整理每个部门的开会资料,她把这招用上了。


领导在会议上公开表扬了小敏:“小敏做事特别细致,全公司也没几个人这么认真,你们应该好好学学,小敏你要再接再厉。”


小敏看着领导投来的赞赏目光,并没有感到开心,还特别不自然,甚至感到了压力。


得到了肯定,为什么反而会有压力?


畅销书《奖励的惩罚》曾经指出:


在日常生活当中,我们经常用到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来达到目的。


中国式表扬就是典型的胡萝卜加大棒。


多年的经验告诉小敏,领导这是有目的的表扬,表扬你只是手段,让你多干点活才是目的!


一个好的表扬可以让受表扬者更加自信,更加具有行动力。相反,一个糟糕的表扬,带有目的的表扬,可能会增加被表扬者的压力,从而失去信心。


所以,中国人其实很不会夸人,让被夸的人越夸越有压力


拒绝劣质表扬,从真诚做起


作家毕淑敏分享了她朋友的故事。

 

朋友到北欧当地教授家中做客。

 

看到教授5岁的小女儿满头金发,朋友觉得很漂亮很可爱,于是表扬了她:“你长得这么漂亮,真是可爱极了!”

 

教授在女儿走了之后,脸色严肃了起来:“你伤害了我的女儿,你要向她道歉。”

 

朋友很惊讶:“我一番好意夸奖她,伤害二字从何谈起?”

 

教授摇摇头:“你是因为漂亮而夸奖她,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,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,与她个人没有关系。但孩子还很小,不会分辨,你的夸奖会让她认为这是她的本领。”

 

“你可以夸奖她的微笑和有礼貌,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。”

 

后来,朋友向教授女儿道了歉,表扬了她的礼貌。


对于随意夸奖别人的人来说,教授是不是太较真了?


其实,教授是对的。



image.png

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提出:表扬孩子,关键点就在于你在给孩子灌输的是成长型心智模式,还是固定型心智模式。

 

固定型思维模式是孩子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等由先天决定,后天改变的空间不大。

 

如果爸妈经常使用“聪明”“漂亮”等词语夸奖孩子,就容易让他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。

 

而成长型思维模式是孩子认为自己的能力有先天的部分因素,但通过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变。

 

爸妈用“努力”“勤奋”等词语来夸孩子,就容易使其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。

 

所以说,表扬要使用正确的方式,父母正确的表扬,会让他在以后面对困难时,不再那么手足无措,选择逃避。

 

同样,在职场和生活中,我们需要会夸,而不是乱夸、“目的夸”、“套路夸”和“捧杀夸”,任何不走心的夸都是塑料夸。

 

《人性的弱点》特别着重区分了真诚的赞美与阿谀奉承:“前者发自内心,后者发自唇齿。”我们如何发自内心地夸人呢?在此分享两个技巧。

 

首先,会夸的基本功是“共情”的能力:


这是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方式。在人际交往中,你要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立场,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。这样才能夸到人心里去。

 

其次,要具体,要细节:描述你见到的和听到的+描述你的感受+赞美人的品质。


与其一直说:“宝贝,你真棒!”

还不如说:“宝贝,你能够主动跟小朋友分享,为他人着想,真是个好孩子。”

与其说:“小陈,做得不错,再接再励,”

还不如说:“你这个计划做得很周全,连汇率的变化都想进去了,很细心,干得不错!”

 

我们可以在夸夸群里感受即食面般的快乐,减减压,但是不要沉迷,我们终归要回到生活中,面对那些令人疲惫的表扬。

 

生活已经兵荒马乱了,请不要再让我去提防劣质表扬了。

 

简单点,表扬的方式简单点。


客户服务 400-8000-800

FESCO服务

FESCO官方

企业级需求
个人级需求

产品名称

预计人数/份数

地 区

姓 名

公 司

电 话

电子邮箱

验证码

提交

请选择产品名称

社保公积金代理

劳务派遣

岗位外包

人事档案和户口相关服务

弹性福利

工会服务

健康体检

保险保障

残保金服务

薪酬外包

外籍人服务

员工档案管理服务

HR共享服务(SSC)

政务服务

招聘服务

灵活用工/众包

人力资源管理咨询

IT外包

法律咨询

员工背景调查

培训学习

其他服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