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让「知道的幻觉」,毁了你的学习和成长
2018-08-24
来源:L先生说(lxianshengmiao)
作者:Lachel
在本文的开头,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:
什么是拉链?
好吧,这个问题非常简单,乃至于看上去有点愚蠢。那么你一定也能回答出下面这个问题。试一试:
不要看实物,请画图描述拉链的每一个部件和工作原理,越详细越好。
怎么样,不参考实物,你能直接凭借印象画出来吗?
对大多数人来说,答案可能是否定的。
你可能会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印象:「我大概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,首先一拉,它就把两边顶开,然后……」但当你要准确、全面地叙述时,你会惊讶地发现,你对这件东西实际上知之甚少。
你的模糊印象,并不能支撑你把它还原出来。
这就是认知神经科学家 Frank Keil,所提出的「解释性深度错觉」(ioED)。
什么意思呢?日常生活中,我们往往容易高估自己,认为自己知道很多东西,能够记得很多事物,但实际上,我们真正知道的、懂得的、记住的,可能远远低于我们的想象。
你在日常生活中,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经历:
读完一本书,感觉记住了很多知识,但过了一阵子,就只剩一个模模糊糊的印象。当被问及「书里都讲了什么」时,大脑一片空白;
开完一场会,记下了许多要点,告诫自己工作时要注意。结果一到实践,还是故态复萌,该怎么做就怎么做,完全抛诸脑后;
对于一个理论、一个现象,听了很多遍,觉得「我已经懂了」。但要向别人介绍时,才发现讲得磕磕巴巴,许多地方都不得要领;
……
我把这些情况,统称为「知道的幻觉」。
我们以为我们知道了、懂得了,但实际上,我们只是「熟悉」而已,并没有真的将这些信息掌握和内化。
我们的大脑非常懒,它会压榨每一分认知资源,不造成一丁点的浪费。于是,当它理解事物时,首先会对事物做一个粗略的划分:「知道」的东西,往左站;不熟悉的东西,往右站。
然后,再把绝大部分的注意力,放在右边、陌生的事物上。
我们的大脑足够熟悉这些事物,乃至于连一分一毫的注意力都不会分给它们。
那么,大脑是如何判断我们是否「知道」一件事物的呢?
答案是:依据我们对它的信息量。
针对一样事物,我们获得的信息越多,大脑就认为我们越「了解」它 —— 哪怕这些信息,实际上可能是不充分的,无价值的。
我们获得的信息,绝大多数是宏观的。而关于原理、细节的信息,我们了解得非常少。也就是说,我们的「量」可能是充裕的,但结构是严重失衡的。
在大脑眼中,它不会去做这么细致的划分,只会粗略地分类:熟悉,和不熟悉。
它一看:信息量多,那一定是很熟悉了,不用看了 —— 于是,大笔一划,就把它归为「熟悉」的那一边。
这就是「知道的幻觉」。
很多时候,我们并不真正「懂得」一件事物,我们只是「熟悉」它而已。
这种「熟悉」程度,会给你一种「我已经会了」的体验。
在它的刺激下,你会不断地去追逐新事物,获取新资讯、新内容,但却从未回头看一下旧知识的巩固。
那么,如何克服「知道的幻觉」呢?
分享几个小技巧,也许能帮到你。
建立自己的外部系统
不知道你是否想过一个问题:我们大脑能储存的知识量,究竟是多少?
认知科学家 Thomas Landauer 给出了一个答案。他从上世纪60年代起,开始研究人的心智和知识。经过一系列的实验,他测算出了我们学习和记住事物的速度,并假设:如果在70年的时间里,这个速度是恒定的话,总量是多少。
答案可能会令你感到惊讶:1GB。
1GB能装下什么东西?换算成中文,就是5亿个汉字;一部普通的电影,哪怕不那么高清,也都超过这个上限了。
所以,我一直强调:大脑是用来思考的,不要拿来记忆。
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?用可靠的外部系统来辅助自己记忆事物,同时,牢牢记住:
● 在哪里能找到它们;
● 它们的特征和关键是什么;
● 可以如何使用它们。
利用工具,建立外部系统,看似非常简单,每个人都能做到。但造成差距的是什么呢?
你能否做到:有任何事情、想法,立刻记下来,不拖延,不浪费一分一秒时间。
这说来容易,但需要日积月累、持之以恒的坚持。让自己完全内化这个流程。
慢慢的,它就会成为你有力的辅助。
强化自己的「再认」能力
我在之前的很多文章中,也提到:做笔记、记录事物,最容易碰到的一个障碍是什么呢?
就是:你连「做过记录」这件事,也忘了。
举个例子:文章最开头的案例(拉链),就是我阅读时,随手记在笔记里的。
我是如何记录的呢?就几个关键词:
拉链,自行车,解释性深度错觉。
但问题是什么?假设我现在想写一篇文章,讲「知道的幻觉」,我如何知道:我记录过的内容里面,哪些是跟这个主题有关的?
也就是说:我如何能想起「拉链」这则笔记,并把它用到文章里面呢?
这里,其实就需要强化自己的「再认能力」(Recognition memory)。
什么是「再认」?它是和「回忆」相对应的概念:后者是指,记住了一个东西,即使它不在面前,你也能把它「复述」出来,基本保持准确;
而前者是指,给你一个线索,你能顺藤摸瓜想起「我见过它」「它是什么」「在哪里可以找到它」。
你可以这样理解:我们的知识体系,就是一个个小网络的整合,每个网络都由一个个节点组成。你无须记住每个节点的详情(回忆),但你必须知道:这个网络下面有哪些节点;这个节点可能连接向哪个网络(再认)。
抓住这些关键节点和网络路径,其实也就掌握了这些相应的节点。
那么,如何强化自己的再认能力呢?
有一个习惯可以帮到你:当你记录(或记忆)任何事物时,不妨试一试:把它抽象成一个节点,问自己:
这个节点,可能跟哪些事物有联系?
你需要记忆的,不是它的详情,而是「联系」。
这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和记忆方法。
将信息进行拆解
开一场会,你可能会做「会议笔记」。
读一本书,你可能会做「读书笔记」。
听一场课,你可能会做「课程笔记」。
甚至,跟专家交流、学习,你可能会做一个「交流笔记」,或是「学习笔记」……
然后呢?
有多少次,这些笔记就这样放着,再也没有翻开过,乃至于连你自己都忘了有这回事?
这就是我一直强调过的:一切信息,要让它保持「流动」,而不是囤积。
囤积起来的东西,是没有意义的:它们只是一堆垃圾和负担而已。
如何让它们流动起来呢?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「拆解」。
简单来说:开完一场会,不要把要点记在会议笔记里,而应该立刻思考:
● 有哪些事情是需要去做的?把它们记入待办事项中。
● 有哪些地方是工作时需要注意的?把它们记入工作手册中。
● 有哪些信息是可以储存起来,作为方法论的?把它们记入笔记和知识库中。
诸如此类。
同样,读一本书,记录下来的知识点,也可以这样去思考:
● 有哪些东西是备查的?记到知识库里面,并记住「联系」和「关键词」。
● 有哪些东西是可以实践,改善自己的工作方式的?记入待办事项,安排时间去操作。
● 有哪些东西是感兴趣、需要进一步了解的?记入待办事项,安排时间去拓展阅读和了解。
依此类推。
只有把信息拆解,让它们各循道路,真正流动起来,才能摆脱「囤积」和「熟悉」的桎梏。
Lachel,25万关注的高效思维达人,知识管理专家,多家媒体专栏作家,36氪年度优秀作者。公众号:L先生说(lxianshengmiao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