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创】那些年,那些诺贝尔文学奖陪跑者们
2018-05-10
近日,瑞典学院宣布计划推迟颁发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,并决定在2019年同时颁发今明两年的文学奖,诺奖陪跑王村上春树又成为被热烈讨论的作家,这次他连陪跑的机会都没有了。其实文学作品水平的高低,作品受关注的程度,远不是一个奖项所能决定的。那些年,曾经陪跑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们,一样用精彩的作品陪伴着我们。
米兰·昆德拉
要说比村上大叔陪跑技能更强劲的,当属米兰·昆德拉。《生活在别处》、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》这些中国读者喜爱的作品,似乎没有入诺奖评委的法眼。但如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》中所述:“要活在真实中,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,除非与世隔绝。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。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,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,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。有公众在场,考虑公众,就是活在谎言中。”昆德拉无疑是活得再真实不过了。
彼得·汉德克
彼得·汉德克因为《骂观众》这一惊世骇俗反传统的戏剧文本而被熟知。骨子里是个传统作家的他强调《骂观众》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插曲,他更认为诺奖把文学奖颁给非作家身份的人是对文学的侮辱。
阿多尼斯
生于叙利亚,之后移民法国的阿多尼斯虽然多次入围诺奖,但是“一切奖,包括‘诺奖’都与我无关”是他始终坚持的观点。在《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》中,他写道“世界让我遍体鳞伤,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。” 作家穷途中冲刺而出的斗士形象鲜明而出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