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Amanda?王姐?还是王老师?职场称呼有风险,开口需谨慎!
2017-07-27
作者:FESCO小编
入职新公司
最苦恼的事不是能否完成工作
而是如何快速适应人际环境
合理称呼同事和上下级
使对方感到被尊敬并且没有疏离感
至关重要
当你真正和同事面对面的时候
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开口了
有人把最高领导称呼为“老大”,把年龄长的人叫“张哥”或“王姐”,怎么听都感觉像进了青帮红帮,自己就是一跑腿小弟;有人把你的领导叫“小李”,即使人家看起来的确年龄不大,也不能跟着这么叫;还有人大呼小叫“竹竿儿”或“马猴儿”,是真名还是诨名或着花名都不知道,敢不敢叫;还有Amy、Tony、Peter和Jessica,明明都是黄皮肤黑眼睛,也不和外国人打交道,跟着叫鸟语好别扭。实在没办法,你逢人就叫“师傅”,有人挤眉弄眼还你一个“八戒”;改成“老师”,人家又说,我可不是什么老师。
上面是入职新人的困惑
这里还有个职场老人的烦恼
他姓于名得水,和“鱼得水”谐音,初入职场那年21岁,公司上上下下叫他“小于”,蛮亲切,蛮好听。三年过去了,五年过去了,如今他在公司已是第十个年头了,岗位没有升上去,还是叫“小于”。很多人比他年龄小得多,听起来特不顺耳。他心里抗议,我比你大,比你成熟,比你工作经验丰富,凭什么这么叫我。
看,这么小的称呼问题,竟然隐藏着那么多的情绪。称呼,映射的是一个人在公司的地位和受尊重程度;称呼,反映了两个人之间的隶属关系和亲昵程度;称呼,直接显示了职场个体的修养。
◆ ◆ ◆ ◆
下面这几个原则,
能够帮你避免职场称呼的尴尬
◆ ◆ ◆ ◆
原则1
最职业化的称呼是按照职位来称呼,最忌讳的称呼是按年纪和辈分来称呼。
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,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。职场,职场,就要职业化,不要家庭化,不要义气化。职位是一个人工作中的位置,比如总经理、部门经理、会计,称呼就是姓氏加上职位,例如赵总、钱经理、孙会计、李律师。有时候也会以职称取代,例如一个姓周的工程师常常被称呼为“周工”。
X哥、X姐、老X、小X,这几种称呼是以年纪为判断依据的,客观上表明一个人比另一个年纪大,而传统道德则要求长者为尊,但职场对个体的衡量标准来自于其价值创造,这就会出现两套体系的矛盾,典型表现是有的人倚老卖老、有的人装嫩扮萌。
X叔、X姨,这在企业不多见,但是也有。这分两种情况,一种是两人的确存在一些亲戚或亲缘关系,另一种纯粹是年纪的递增版。但性质都一样,很容易让他人感到你现在所拥有的职位和权力不是来自于个人能力,而是光环效应。所以要完全避免这类称呼,哪怕是家族企业,老板是你老子,工作场合尽量不要称呼“爸爸”。
原则2
上级称呼下属可以略微随意,但不应伤及自尊,最好称呼不带姓氏的名字。
通常而言,上级具有权威性,可能是在专业技术方面,也可能是在管理能力上,甚至可能是工龄上,或者就是简单的个人影响力。不管是什么,总有一定的优越感,可能会在称呼上显示出来。员工并不喜欢甚至特别抵触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,所以尽量不要称呼为“小”字加上姓氏,尤其是“那谁”。
称呼下属不带姓氏的名字(两个字的除外),可以适当拉近距离,显得平易近人。不要称呼“小”字加上名字,这有宠爱感,尤其是异性上下级之间,理应避嫌。
原则3
下属称呼上级必须恭敬令对方舒适,正副职多人在场需分清,副职单独在场可省略副字。
对上司的称呼只有出现正副的时候会造成混乱。例如两个总经理,一正一副,都在场的情况下,最好是张总和李副总,而不要都称呼为X总,这样造成了平起平坐的感觉,可能会令正职不悦;如果正职不在场,可以把“副”字去掉,谁愿意被称呼为李副总呢?
原则4
在正式场合尽量使用正式称谓,在非正式场合可以略微随意,例如同级可以称呼名字。
有人说,总是这么一本正经会有距离感。所以提醒你称呼要分场合,办公室、会议室、谈判桌上等正式场合,职业形象很重要,要用正式的称谓;而在聚餐、晚会、活动等娱乐性的场合里,则可以随意一些,称兄道弟也无伤大雅。
原则5
保持职业化态度,不要轻易“入乡随俗”。
很多公司对称呼没有规定,很多人对称呼没有深思。有些人采取了入乡随俗的方式,纠结过后决定跟随大流。这固然不会犯大错,但也不会有丝毫加分。也许你的职业化称呼会把自己推上风头浪尖,但也可能使你脱颖而出,独树一帜。
文章来源/ 人力葵花